习在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断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要恰当地用AI、物联网、区块链等智慧化手段,寻找技术的赋能逻辑,最终实现城市智慧化和治理现代化。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有温度成为城市的体感。要深入践行习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城市的主人是城市人民,城市一切的建设成果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智慧化手段的目的也不例外。智慧化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智慧化的投资、消费、生产,可以拉动经济稳步的增长,促进消费升级,带动生产力提升,而人民的生活品质也将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提升。智慧化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民生质量的提高,推进智能医疗、智能养老、物联网监管、区块链金融等都可以大幅度提升服务的能力,提升人民对城市温度的感知。城市的建立就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应该让更多的人通过智慧化手段享受智能红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用智慧化手段化解养老、教育、医疗等民生难题。
二是布局适度超前,让有余量成为未来建设的优势。近些年,智慧化手段快速的提升,要加快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基建布局。但科技的发展极为迅速,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布局适度超前是必然选择,否则可能会面临上马即落伍,竣工即淘汰的困境。具体来说,至少要布局超前5-10年的算力储备,智能时代的核心动力是算力,如果只有少数的算力,人工智能、区块链的新基建设施就很难发挥作用;要超前布局足够容量的城市网络管线,推进架空线入地工程,避免过度开挖导致的资源浪费,为未来6G、物联网等建设留好余量;建设相应的数据中心和“一网统管”平台是实现可视化、智慧化治理的有效方式,相关布局也要留足余量,留好发展空间。
三是加强人机融合,让高质量协作成为城市治理的帮手。随着智慧化手段的布局,人和机器的关系也随技术壁垒的消除而日益“亲密”,“人机协同”工作成为未来社会重要的发展的新趋势。实现人机协同,需要提前做好有关人员的培训,尤其是加强对政府管理者的培训,提高其应用智慧化手段的技能水平。同时开发者要提高技术的友好度,人和AI工具交流、沟通、协作过程中,技术的友好度是很重要的,要从人的使用习惯、反应速度、接受能力等出发,做好机器的设计和管理。人机融合中要确保人的主体性,不能让机器完全代替人的决策和思考,要避免“智能滥用和霸权”的出现。人机融合是实现智慧化的前提,人的专业化是治理的必然选择,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驾驭专业的智慧化手段,将助力于实现智慧化治理,体现对人的价值的尊重。
四是坚持有限使用,让有规制成为智能技术安全应用的保障。城市建设要避免千城一面,各个城市要结合独特的城市文化、市民特质等来驱动城市治理体系的建设。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也应融入在技术治理之中。我国城市建设既要发挥技术高速、准确、广泛的优势,又要通过技术来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技术与社会伦理的良性互动。在推广智能技术的同时,要有限制地使用技术,尤其避免过度使用技术而导致的侵犯隐私、技术依赖等问题,比如要确定智能摄像头的使用有限范围,最小规模、最大效用地布局摄像头的位置,确定调用录像的权限和使用规则,守护人民安全和便捷的同时给其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和信心。同时,要在规则的框架内实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避免无序的推广和扩大化的数据采集,实现有效加高效的技术赋能治理。
五是制订数据标准,让有规则的数据共享打破数据藩篱。伴随着城市智慧化的进程,善用海量的数据将成为辅助治理的数据源,但非标准化采集的数据会导致数据处理极其困难或者无法处理和共享,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数据的标准化,提升数据共享的效率。首先,要制订数据标准,诸如马路违停、电梯安全、施工噪音、社保咨询等居民关心的事项,应建立标准化的采集模式,实现一次采集,多次使用,要避免基层的重复报送,用数据的共享化流动减轻基层数据重复报送的负担。其次,要设定数据使用权限,确保有权限才可查看数据。伴随着海量的数据产生,数据的用途将会非常广泛,如果不慎泄露,后果会非常严重,而一旦被一些不法分子用于诈骗、诱导消费等用途,将导致民众对数据中心的不信任感。因此,要依法保护数据安全,设立严格的数据使用和访问制度。再次,要制订调用流程,实现数据的跨部门共享,政府正在进行此方面的努力,大量的数据中心方便了数据的流通和使用,而简单、可溯源的调用流程则需要系统化的设计,从而避免因为过于繁杂的程序设计阻碍了共享的流程。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公布非敏感数据,支撑市民生活决策,诸如景点客流量、地铁拥挤度等可以公开或处理后可以公开的非敏感数据可逐步实现在政务平台的公开,方便市民在出行前或生活中开展决策参考。
综上,实现城市智慧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工程,需要系统的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方式,要在应用中加强理论思考,同时在理论的指导下开展应用实践,最终赋能居民的美好生活。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化的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